农垦医学

  • 性别比

    谷祖善;

    本文探讨了从受精出生直至老死的性别比动态及性别比与产次、城乡等因素的关系。生育一胎化、人口城市化都可能使男性比值上升。人口老化可降低男性比值,但这主要低在老年阶段。应设法维持青年阶段性别比的平衡。

    1981年03期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谈谈疾病概念问题

    许可;

    <正> 对疾病概念问题的讨论,苏联在五十、六十年代较多,西方在七十年代较活跃。“疾病观”谁都有之(不管自觉与否),而正确的疾病观对医学活动有巨大影响。什么是疾病?它的本质(根本规律)是什么?这是一个对医学实践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人类同疾病作战,只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制订带全局性的指导方针,才能彻底摆脱目前的消极、被动局面,真正获得积极的主动权。因人类疾病有人估计达几万种,且还有增加趋势(与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寿命延长、诊断技术提高等因素有关)。

    1981年03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学习方法之管见

    袁今奇;

    <正> 当代著名中医教授任应秋云:“学习祖国医学,尤其是系统学习祖国医学,伤寒论是必读的经典。大多数人都有此主张,其理由是:一伤寒论最有系统,便于学习;二.伤寒论最适用,有理论,有经验;三.学通了伤寒论,溯由而上,进一步可以再读内经,如要旁窥博览,亦易于理解唐宋以后的各家学说。”由此可见,无论做临床医疗工作,或是做研究整理工作,学好伤寒论是实属必要的。《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他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和发扬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创立“六经证治”学说,它不仅论述多种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

    1981年03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髂骨带血管蒂移植的临床应用 附7例手术报告

    白文甫;陈德福;吴兆森;周文玉;申屠居;

    <正> 临床植骨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Snydon<1970>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吻合带血管有生命的骨移植。Toylar<1975>报告带血管腓骨游离移植治疗肱骨缺损。本组自79年7月至80年7月施行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后大块缺损及骨不连等共7例,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一.髂骨的血循环与带血管的骨游离本组进行了50例尸体髂骨血循环的解剖;亚甲兰灌注血管分布追踪研究。髂骨中线沿腹股沟韧带至卵园孔斜形切口,卵园孔处垂直延长4厘米,在皮下脂肪层可见旋髂浅静脉,注意保护,腹壁浅静脉与旋髂浅静脉

    1981年03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律失常6869例心电图分析

    周有录;王家琛;徐志德;李维新;

    <正> 为了解新疆石河子地区心律失常患病概况,对我院自1960年元月到1979年12月20年间经心电图检查为心律失常的6869例进行分析,并与自然人群心律失常患病情况进行对比: 一.发生率与构成比 6869例心律失常按分类统计共9945例次其中属激动发源异常者7743例次(77.86%),属传导异常者2202例次(22.14%),从表Ⅰ看出: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构成比分别如下: 窦境失常者4928例次,为71.74%和49.55%,均居首位,早搏居第二位,为23.54%和16.26%,其中室性早搏最多;室内传导阻滞居第三位,为23.07%和15.94%,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者最多;房颤房扑居第四位,为11.2%和7.68%,其中房颤远多于房扑;

    1981年03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极、潘、硝、C疗法治疗50例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的探讨

    夏宏器;陈肖云;

    <正> 近年来低分子右旋糖酐、极化液、潘生丁、硝酸甘油制剂、维生素C等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但对其疗效仍有争议。我们把上述五种药联合应用(简称低、极潘、硝、C疗法)治疗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现将其疗效及追踪1—6年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方法和结果一.对象: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4~79年)的诊断均符合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修订指标。均有典型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增高或典型的临床症状。凡无典型心电图改变,未用本疗法或服过中药者除外。

    1981年03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毒性心肌炎94例临床分析

    毕焕林;周有录;

    <正>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化及风湿等病因引起的心肌炎发病率的下降,病毒性心肌炎现已居心肌炎病因之首位。本文对我院内科11年来(1970—1980)住院的94例病毒性心肌炎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发病因素,诊断,预后等进行讨论,以提供防治本病的有关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一.发病年龄与性别: 年龄以21-30岁组最高共33例占35.11%,31—40岁组占32.98%,21岁以下组第三位

    1981年03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间隔分支传导阻滞48例

    周有录;李维新;

    <正> 1972年,Demoulin和Kulbertus等研究人类左束支证实:它由前、后及间隔三分支构成,从而确立了心室内四分支传导系统概念。1976年Hoffman等提出了前向电力增大是由于前向传导延缓(ACD)所致;同年Nakaya等切断狗的左间隔分支,获得了前向电力增大的相应VCG及ECG改变,成功地造成了左间隔分支阻滞(LSFB)的实验模型,肯定了LSFB能引起QRS环体向前移位的VCG特征:他们和Hoffman的临床资料也证明了LSFB的

    1981年03期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婴儿外科死亡原因分析

    陈家瑜;

    <正> 新生儿及婴儿期由于某些器官发育不成熟,机体适应外环境的能力差,因而对疾病和外科手术的耐力差,也易于发生合并症,病死率较高。我院外科1976~1978三年中共收治患者6759名,各年龄组的病死率见表Ⅰ:

    1981年03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54例老年人胆囊炎及胆石症的临床分析

    王天一;原师宪;

    <正> 胆囊炎及胆石症是老年腹部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我院自1964年1月—1980年12月共收住胆道疾病1390例,其中60岁以上胆囊炎及胆石症者254例,占18.3%。现对其若干特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年龄及性别:本组年龄60岁至87岁其中60—65岁者172例;66—70岁者48例;71—75岁者18例;76—80岁者11例;81岁以上者5例。性别中女性188例,男性66例;女与男之比为2.8∶1。

    1981年03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十二指肠憩室15例的外科治疗

    王天一;周宗智;刘利道;

    <正> 十二指肠憇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有症状而需要手术治疗者较少。我院自1964年至1979年共收治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本文在复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本病加以认识,以提高对其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资料一、本组15例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为71岁;40岁以上9例(60%)。二、病程:15例中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年。1年以上者9例。

    1981年03期 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交感性眼炎的鉴别诊断

    王开文;

    <正> 交感性眼炎为—眼遭受穿破伤、内眼手术伤、挫裂伤,少数病例是由于眼病造成眼球穿破如角膜溃疡、角膜葡萄肿等,然后在不同时期双眼发生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引交感眼和被交感眼的病理组织学相同。临床上可以先出现视神经视网膜水肿脉络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或者前后部葡萄膜炎同时开始。 Vogt—小柳—原田氏病亦为一双眼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但全身症状如浆液性脑膜脑炎体征和症状、听觉障碍、毛发变白及脱

    1981年03期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脉络膜黑痣及黑色素瘤临床病理报告

    王开文;

    <正> 兹将年内所见脉络膜黑痣及黑色素瘤各一例报告如下。例1陈某、男、48岁、工人,住院号201038,1980年1月入院。左眼失明18年,主觉在失明前一年有过“金属异物”伤,常有眼痛流泪,一个月来眼痛加重。右眼正常。左眼视力无光感,有混合充血、角膜水肿,瞳孔中等大对光无反应,虹膜及晶状体有震颤,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眼底不能窥见,未发现有伤口瘢痕。眼压:右20.55、

    1981年03期 177-17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物性皮炎(附十例报告)

    杨鑫海;

    <正> 药物性皮炎是因药物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应。近年来由于用药范周较广,药物性皮炎发病率有所增高。药物性皮炎类型有多种,而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是药物性皮炎严重的一型,常发生并发症而死亡。我院于1971年至1980年10年中,收治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10例,其中2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10例报告如下:

    1981年03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探讨(附八十例与病理对照分析)

    熊钖骏;赵月卿;

    <正> 我院在79年3月至80年12月间用碘做甲状腺扫描共354例,其中手术並经病理诊断的有8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用国产Sm—3X型黑白扫描机进行甲状腺扫描,手术标本由本院病理科进行诊断。 1、病人准备和检查方法: 常规禁碘(包括含碘食物和药物)一般均在早晨空腹给病人口服碘化钠溶液,24小时后作甲状腺扫描。

    1981年03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奶发热疗法及其护理

    连仁庆;

    <正> 发热疗法是给病人肌注异性蛋白,使肌体体温升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为经煮沸消毒过的鲜牛奶,或静脉注射伤寒付伤寒甲乙混合疫苗等。自从皮质类固醇应用于临床以来,发热疗法虽已较前少用,但有时仍有其独特的疗效。眼科常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神经炎、葡萄膜炎、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及玻璃体混浊陈旧出血等病。本科常用就地的新鲜牛奶进行发热疗法。

    1981年03期 186-18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蜡大切片技术应用于临床病理检验的初浅体会

    臧志义;

    <正> 石蜡大切片由于具有切片厚度簿,范围较大,连续性、整体性强,能观察到肿瘤实质与间质反应的关系以及周边组织的变化情况,而获得较全面的概念的优点,这一方法被采用逐渐增多。但仍然仅限于设备较完善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用于对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工作。因为组织切块超过5厘米的长度(多数轮转式切片机持刀台长度)就需用滑行式<手推式、平推式>切片机切制,

    1981年03期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细菌鞭毛染色法的点滴体会

    赵郁冰;苗仲山;

    <正> 鞭毛是细菌的特殊构造之一。具有鞭毛的细菌按鞭毛的数量及其排列可分为单毛菌,丛毛菌及周毛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能运动,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观察其动力,用染色际本观察细菌的鞭毛时,因鞭毛纤细普通染色标本不易看到鞭毛,必须通过鞭毛染色法才能显示出来,又因鞭毛非常娇嫩,很易从菌体脱落,因此我们在制作鞭毛染色标本时,往往因处理不当,而导致鞭毛染色的失败。为了提高鞭毛染色的成功率,我们进行

    1981年03期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休克时的病理生理变化

    王如文;

    <正> 休克固然可以由多种完全不同的病因所引起,但作为机体对内、外环境严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来说,则可看作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综合征,並由于血液动力学的紊乱而以重要脏器发生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机能障碍为其特征。休克时的病理生理改变虽是多方面的,但如能抓住基本环节、深入观察重要脏器的动态变化,则将为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蓝争取迅速好转创造条件。现从临床角度将休克时的病理生理变化简要介绍如下。

    1981年03期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佐剂病

    谷本潔昭;张舒遴;

    <正> 佐剂(adjuvant)是在给动物注射抗原时,为增强抗体的产生而使用的物质。通常分为加入死结核菌的Freund氏完全佐剂和不加死结核菌的不完全佐剂。不完全佐剂由石腊油和羊毛脂组成。所谓佐剂病是1956年pearson氏在给鼠注射Freund氏完全佐剂时观察到引起四肢多发性关节炎而命名的。人类虽然不注射完全佐剂等,不致于因佐剂发生免疫作用而发生佐剂病,但乳房成形术后或矽肺合并多发性关节炎则可能相当于人佐剂病,此时前者可能由液体石腊或氯

    1981年03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症

    白文甫;

    <正> 近年国外对脂肪栓塞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脂肪栓塞征在严重创伤患者是一个相当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国内至今报导甚少。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问题综述如下: 一、发病情况 1、严重创伤骨盆及四肢长干骨粉碎性骨折合并内脏损伤,搬运途中没有妥善的固定和粗暴的手法复位。最近pollks报告100例骨折,17例并发脂肪栓塞症状。 2、骨关节手术:如髓内针固定及人

    1981年03期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原发恶性肿瘤一例报告

    张鼎芬;周有录;

    <正> 多原发恶性肿瘤是指同一宿主的单个或多个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癌瘤。本文报告一例在13年中先后发生在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三种恶性肿瘤,经手术、病理、骨髓检查证实。女性患者,29岁,江苏藉,已婚,农工,住院号:111728,1967年10月10日以左侧乳房包侧半年余伴轻微胀痛入院,家族中无肿瘤病史。入院验查:发育营养良好,左侧乳房外

    1981年03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动脉结扎治疗肝破裂

    孙石;

    <正> 1979年11月作者为一例严重肝门破裂伤员,在大量出血不止,又无血源情况下,应急作了肝总动脉结扎,术后控制了继发感染及出血,挽救了病员生命。肝总动脉结扎治疗肝破裂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以下几点结扎部位,有人提出选择性肝用脉结扎,但严重肝外伤病员往往出血量大,病情凶险,常不允许过细解剖,因此作者认为结扎肝总动脉能达到简单,迅速止血,避免因解剖肝总动脉而失去抢救时机。

    1981年03期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氨基甙类抗菌素加重婴儿肉毒中毒的肌软弱

    王承吉;

    <正> 作者对10名接受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的婴儿肉毒中毒病人的回顾性研究指出氨基甙类抗菌素能加重这些病人的肌软弱和促使呼吸衰竭。从婴儿肉毒中毒病程中区别氨基甙类抗菌素这一作用是困难,但给予氨基甙类抗菌素后迅速出现病情恶化(如:自发活动丧失,张口反射受损、呼吸障碍),而停药后迅速恢复是诊断的有力依据。在实验模型中氨基甙类抗菌素可引起神经肌肉冲动传递阻滞,並可加剧重症肌无力病人和箭毒引起的肌软弱。但氨基甙类抗菌素和肉毒毒素的

    1981年03期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莨菪硷引起双侧腮腺肿胀一例

    黄维涵;

    <正> 索××女孩、11岁。1980年12月10日入院。患儿一周来出现眼睑,颜面浮肿,随后双足背亦浮肿。三日来尿少,每日1~2次,色深。自诉头痛头晕。尿蛋白(+),红细胞2-4、白细胞3-6高倍野视。诊断为“急性肾炎”。其姊亦以类似病情及尿检所见于4日后入院,亦诊为肾炎。患儿无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体检:体温37℃,脉膊86次,呼吸28次血压160/110毫米汞柱。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眼睑轻度浮肿。咽充血、扁挑体Ⅰ°增大充血。腮腺口正常。双足背轻度可窪性浮肿,余无异常,

    1981年03期 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巨大肌间脂肪瘤一例

    杜占明;

    <正> 脂肪瘤并不少见,但肌间脂肪瘤并为先天性者则极为少见,我们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0岁,出生后即发现右大腿后侧一包块。因无不适感,故未作处理,随年龄增长而包块逐渐增大,仍无特殊不适感,仅于劳动或长途行走后右大腿发困、酸、胀感, 查体:发育一般,营养佳,心肺阴性,肝脾不大,四肢活动无受限,外科检查:右大腿后侧巨大包块,皮肤颜色无改变,皮温正常,质软,无血管杂音,包块直径24×18×10cml,包块三处穿刺未抽得血及液体。

    1981年03期 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巨大肝胆管囊肿一例报告

    孙豪伯;

    <正> 先天性肝胆管囊肿较少见,作者在石河子医学院工作期间遇到一例。女性,新生儿,住院号93299,第1胎足月顺产,娩出后腹部异常膨大(图1),一天后加重,临床上诊断为右侧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积水而进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肝脏巨大囊肿,内含850毫升绿色胆汁,胆总管扩张,直径约3厘米。与

    1981年03期 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肠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孙豪伯;冯向东;

    <正> 空肠平滑肌肉瘤少见,我院遇见一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住院号5147,男,39岁,汉族,因腹痛三年,腹部包块4个月,于1968年12月20日入院。1965年因腹痛住某院,以结核性腹膜炎治疗好转后出院。后经常有轻度腹痛,1967年再次住院,治疗未见减轻,自动出院。出院后在单位卫生所治疗,于1968年6月20日发现左上腹部有拳大包块,且迅速增大而入院。

    1981年03期 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肠脂肪瘤所致肠套叠一例报告

    孙豪伯;冯向东;

    <正> 小肠脂肪瘤较少见,作者自我国文献至1980年9月共查见16例,兹报道一例空肠脂肪瘤, 患者女,60岁,1980年2月17日因腹痛而入院。三天来阵发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及便秘,腹部触到一肿块。1975年曾因食管癌在新疆医学院手术,术后4年自感饮食尚好。体检:营养较差,体温35.6℃,脉搏84,血压120/90。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能触及。头部无异常发现。心肺无异常。脐部可触及

    1981年03期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谷本潔昭;张舒遴;

    <正>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于补体C_1的灭活因子(inactivator简称C_1INA)先天缺乏所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状为急性反复发作的限局性一过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侵犯四肢和颜面等皮肤及消化道和吸呼道粘膜。水肿的病理改变为皮下组织和粘膜下组织的水肿。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大致如下:由于抗原抗体反应或外伤使Hageman因子激活和通过凝固系统、激活系统和纤溶系统等使C_1激活。激活的C_1和显

    1981年03期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道Behcet氏病

    赵维仁;

    患有Behcet氏病的42岁男性一例(两个主要的和两个次要的症状)(Mason及Baince,1969),呈显咽下困难,声嘶及食物反流,接着发现这是由于食道内Behcet氏溃疡引起的气管食道瘘;切除唾管,修复气管和食道,患者完全恢复。

    1981年03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闭合髓内针固定植骨术治疗股骨骨缺损

    白文甫;

    <正> 枪伤及股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其它严重性外伤,病情只许可采用简单的冲洗清创和下肢牵引抗菌素应用等治疗。如有严重的软组织缺损,常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骨片缺损影响骨折愈合。临床处理首先应控制感染,待软组织修复后,才能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手术,术后因较长时间的外固定,丧失膝关节功能使治疗效果很不满意。Kuntschen<1947年>首次进行闭合髓内针固定植骨术,因植骨块过小而被吸收。Orell证实植骨块直径不能小于2~3毫米。Herzog报告用粗大的骨针经皮肤刺入骨不连接部位,注入松质骨取得骨折部位的愈合的成功。Kuntscben改进操作技术,在他的教科书中有

    1981年03期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型肉毒毒素对胆硷能神经肌肉接头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王承吉;

    <正> 本研究资料提示A型肉毒毒素对胆硷能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至少有三个连续的步骤即结合(Binding Step),转位(Trans location Step),麻痹(Lytic Step)。结合过程的温度系数较低;因此认为毒素分子和受体在结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是限速反应。结合过程与钙离子和神经刺激无关。此过程不产生毒性表现。转位过程是毒素从神经细胞外表转入细胞内。A型肉毒毒素是多肽物质,分子量达150,000;由两条分子量分别为100,000和50,000的肽链组成。它们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需要

    1981年03期 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行上皮

    王在先;

    <正> 移行上皮仪在下泌尿道发现,能迅速适应自身的收缩与膨胀而改变形态。明显地从厚的多层细胞变成薄的2—3层细胞。实际上、它是一种假复层上皮,含有三种类型细胞,它们都有一脚突附在基膜上。这些细胞的细胞膜是紧密褶叠的(保留褶)、而且当这些质膜褶展开可使细胞内容移动到细胞其

    1981年03期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侧下颌骨持久性前脱臼的保守治疗

    黄益华;

    <正> 急性颞颌关节前脱臼是常见的,但持久性脱臼並不常发生。颞颌关节脱臼如不及早复位,则肌肉痉挛将使以后的复位困难。如躭阁时间过长,由于关节凹部分被纤维组织所填充,复位后髁突有时不能保持在关节窝内。以往报告过的持久性颞颌关节脱臼的病例大多数用外科方法治疗。可是,外科手术不能保存颞颌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本文报告一例下颌前脱臼15个月后用咬(牙合)垫并上下颌牵引的保守方法治疗成功。因此,在考虑外科手术之前可试用这种保守方法。

    1981年03期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糖蛋白活性部分分离出正常免疫抑制蛋白质

    赵郁冰;

    <正> 许多实验室已在研究各种动物血浆部分的免疫抑制活性。1973年、怍者曾介绍了免疫抑制因子,此因子用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为α球蛋白,因而命名为正常免疫抑制蛋白质。(简称Nip)。测定正常免疫抑制蛋白质活性的试验是用葡聚糖ConA分层法进行的。已发现正常免疫抑制旦白质是一种糖蛋白或糖多肽,并且发现用0.2M甘露糖洗脱的部分与未经处理的正常免疫抑制蛋白质剂,在试管内均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当加入兔抗正常免疫

    1981年03期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