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同时,我们回顾三十年来学院的创建过程,总结经验特点,继续发扬传统,找出差距,学习先进,是极有意义的。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迅猛解放大西北的进军途中,为适应部队对医疗卫生人员的需求,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成立了卫生学校。那年八一建军节,我军解放西北重镇甘肃天水。第一兵团卫生部在西站驻地,筹建卫生学校。招收安西、清水、宝鸡一带参军的初、高中学生,编成学生队,继续西进,经甘谷、
1979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乃泽;杨贵斌;杜占明;
<正> 小儿肺包虫囊肿病,在临床方面有其一定的特点,现将我院收治的12岁以下的小儿肺包虫囊肿病50例的外科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年龄与性别:本组50例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的1(1/2)岁。3—9岁有21例。2、族别:10—12岁者28例哈族4例维族5例。回族2例。其余均为汗族。3.临床症状:在病程中有胸痛,痰中带血丝者26例;有低热,气促,咳少量痰
1979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均;杨淑芬;魏国华;赵仲芬;
<正> 肺包虫病〈肺棘球蚴病〉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多发病,一般都采取手术治疗。现将我院1968-1978年间选用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55例〈61次〉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5例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2岁、7岁以下15例〈16次〉
1979年02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兆川;
<正> 肌肉包虫囊肿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73年以来先后共收治三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2岁,家庭妇女,于73年5月左腰部发现一鸡旦大小包块,轻度胀痛,未作特殊处理。包块逐渐增大。门诊试验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於75年10月13住院。检查左腰部包块大9×14 cm,表面光滑,境界不清,无波动感。超声波检查包块局部液平有3 cm。卡松尼氏试验(?)。诊断:骶棘肌包虫囊肿。於75年10月17日氯胺酮分离麻醉下手术。切开左侧骶棘肌,取出目包虫内囊,直径5 cm,内有淡黄色囊液10 cm。手术经过良好。痊愈出院。至77年7月患者又因椎管内包虫并发截瘫而住院再
1979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天一;陈家瑜;
<正> 肝包虫病又称棘球细粒虫病,为畜牧区常见疾病之一。当棘球细粒虫卵被人误吞入胃,经十二指肠内孵化成为六枸幼虫,随即进入小肠壁而至门脉系统,已进入门脉血流的幼虫约有55%—78%在肝脏中仃留形成肝包虫病。其余幼虫则经过肝脏而到达肺、脑、脾、心、骨骼或其他脏器。大约75%肝包虫病位于肝右叶,呈单发性或多发性,常见在肝实质内。下就近年来有关,其诊断和治疗方面一些问题简述如下诊断问题;典型的肝包虫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
1979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家瑜;王天一;史留萍;
<正> 自1960年到1977年.18年间共收治腹部包虫病280例,兹就有关临床问题报导如下:(?)一般资料;1,性别;男性130例,女性150例2,年龄;最幼者2(1/2)岁,最大者72岁12岁以下儿童83例,占29.7%3,族别;汉族219例;哈族33例;维族11例;回族15例;蒙族2例。因本院收治对象主要为汉族集聚之国营农牧场,故汉族患者较多。4,病程;从发现肿物到就诊时间自1天到30年不等,1年以内者179例,占63.9%.1-10年者92例、占32.9%.超过10年者9例占3.2%,一般而言,病程越长肿物越大,但例
1979年02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贵斌;
<正> 本院经外科治疗的胸内包虫囊肿病153例中,发现一例纵膈包虫囊肿,兹报告如下:患儿、女性、7岁、以胸骨上窝包块一月、73年3月19日收住我院。于73年2月发现胸骨上窝部有一鸽旦大小包块,当时无任何症状、一月后出现咳嗽、轻度气短,胸闷不适,单位医院胸透,拍片发现上纵膈有一肿物,向胸骨上窝突出,穿刺抽出无色透明液体20ml,以纵膈肿物转来我院。外科检查:颈无抵抗,颈静脉不怒张,无异常搏动,气管轻度右移,甲状腺不大,胸骨上窝偏左可见乒乓球大小包块,表面无红肿,光滑,质中等度硬,囊性感,下界不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可左右活动,包块不随吞咽活动,无血管杂音。胸部检查无异常。x 线检查:左上纵膈见一半园形包块阴
1979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占明;
<正> 患者女性,30岁,回族,主诉:左上腹部疼痛一年。隐痛,无恶心,呕吐,曾在门诊检查,触及左上腹部包块,不活动。超声波检查,采及液平段。胸部透视:见左膈肌升高,一年后因咳嗽,气短,胸闷五天,于1974年12月31日因诊断“左侧渗出性胸膜炎”、“左上腹部包块性质待查”,收住肺科,对症处理,胸腔穿刺2次,共抽出淡黄色液体840cm,症状缓解,自动出院,1975年4月9日,觉左胸部不适闷胀、住他院诊断“左侧渗出性胸膜炎”对症治疗,胸腔穿刺,症状未见好转,于同年5月7日转来我院,以“渗出性胸膜炎”再次收住肺科”。
1979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静;王开文;
<正> 包虫病主要流行於畜牧区,寄生部位以肝、肺为多见,侵及眼眶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二例报告如下:例1:女性,3岁,汉族,新疆人,因右眼突出于1974年10月22日住院,一月前见右眼逐渐突出,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右眼突出,仅能分辨眼前物外斜,内收运动障碍,眼睑闭合不全,眼底视乳头水肿,突出3个屈光度。左眼无异常眼眶拍片:右眼眶大於左眼眶,密度较左侧浓厚,眶上裂,眶下裂及视神经孔均正常。血象正常,嗜酸性细胞分类计数为2%。入院后据右眼突出,病程短,发展快,
1979年02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志勋;朱兆川;
<正> 例1、女、27岁、甘肃人、汉族、拣毛工人。自幼生活在牧区,与犬、羊接触密切。61—63年多次吃“开锅肉”(将大块羊肉放锅里稍沸后即刻捞出来吃)。66年5月始,左背下部隐痛不适,半年后左腰背部出现直径约0.8厘米大小包块,逐渐增大。曾按“骨结核”治疗3—4年,无好转,包块继续长大。75年5月包块如婴儿头大小。某医院行包块穿刺,抽出清亮液体,拟诊包虫病,随即将抽出液注入患者前臂内侧皮内,呈强阳性立即反应。75年10月以肌肉包虫病住我院。见胸椎12—腰椎5旁有9×14×6厘米大小囊性肿物,张力高。血液嗜酸性粒细胞5%,超声波检查包块可见3厘米液平。75年10月手术,在分离肌肉时,肿物穿破囊液外溢,吸除囊液后取出破裂囊
1979年0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希康;
<正> 脾包虫囊肿约占包虫病2—3%,我院自建院以来至今仅见一例,现报告如下:患儿男、6岁,以上腹部包块一个月於1974年5月20日入院治疗。一月前在睡觉前偶被母亲发现右上腹有一鸡旦大小之包块,无疼痛不适,半月后见包块增大,同时发现左肋下也有一包块较右侧为大,患儿除食欲减退外无其它不适,家中曾养羊、狗,接触密切。查体:发育营养中等,腹部平软,於右肋下有一5×4cm 大小之包块,质中等,可活动未触及肝脏。左肋下有一9×8cm 大小之包块边缘纯滑,有囊性感,可轻微推移,无压痛,卡松尼氏试验阳性。超声波检查:右上腹包块可见1.5cm 液平,左上腹及脾区可6cm 之液平均为囊性肿
1979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宏政;
<正> 甘××,女,43岁,已婚,病人因右上腹痛一年多住院。经检查为肝包虫,1978.2.6第一次手术,术中因多发性肝包虫,在病情、时间和手术操作困难的情况下,肝顶一个包虫囊肿没有处理,待再次手术治疗。1978.12.22第二次肝包虫手术时,发现右肾上极有一包虫囊肿。经切开后腹膜等,穿刺抽出囊液500毫升,注入10%福尔马林50毫升、5分钟后切开外囊取出内囊,吸尽囊液,分别用10%福尔马林、75%酒精囊内擦洗后缝合外囊,
1979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斯锡;
<正> 以往有关肺包虫的文献材料,均只有囊肿形成之后的各种表现,尚无报导包虫囊肿成形前的 X 线表现者。我院96例肺包虫囊肿病例中曾发现其中两例系肺包虫囊肿从初染到成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病例1,戴××。主诉:轻咳,咳血,胸部不适数月。病史:1956年3月开始出现轻咳,咳白色痰,有时带血,胸部不适,偶有午后低热盗汁。体温正常,血沉3mm小时,胸部拍片:左肺上部浸润型肺结核。24时痰浓缩检查(一)。后即按结核治疗,并曾作人工气胸,于58年2月11日第二次
1979年02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如文;
<正> 1、补体概述补体是由一组血清蛋白组成的、按一定程序发生反应的、与免疫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复杂系统。它属于球蛋白类不耐热,加热到56℃30分钟即被灭活,它是人体非特异性防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充抗体反应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补体的某一成分的作用,而是补体系统的整体才具有这种生物活性的效应。自上世纪末以来,关于补体的命名因人
1979年02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兆贤;
<正> 肺结核病在抗痨药物尚未发现之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使人“闻而生畏,谈虎色变”自一九四九年开始,抗结核药物不断发现,现在被广泛用于临床者,已达十余种之多。由于多年来临床工作的实践,不断的改进治疗方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已达到95%以上,甚至百分之百,以致结核病在流行病学上,有了根本的改变,使结核病进入了化疗的新时代。结核病化学疗法,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国内外已经认识到结核病是“病因明确”“防有措施”“治有办法”的疾病,并且已设置了一线二线新二线三道抗痨防线只要做到“查”“防”“管”“治”是能够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
1979年02期 32-3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可;
<正> 神经衰弱(Neurαstheniα)是人类特有的以大脑皮层功能慢性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多样的自觉症状和反常的生活习贯。青壮年较多见,脑力劳动者较多见。此病通常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因而不被临床工作者重视,在防治上长期仃留在消极应
1979年02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宏器;
<正> 维生素 C 自1933年开始人工合成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生理作用、临床应用的认识近年来又有显著进展。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的情况,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的点滴体会作一简介。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维生素 C 现已成为防治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措施,被人们所重视。在实验方面:发现使豚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 C,即可加速豚鼠的高胆固醇血症,促使该动物血管内膜脂质的迅速沉积。形态上与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同,而且这种病变可经维生素 C 治疗后消失。给动物喂饲一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且在饮食中有示踪
1979年02期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云霄;
<正> 心律失常诊疗的总动向心律失常一症的中医治疗一九七二年以前偶见零星报道,且多为据《伤寒论》中“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应用炙甘草汤为主治疗的验案。自一九七三年全国广泛开展防治心血管病以来,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资料屡见不鲜。就笔者收集到的五十多篇文献资料来看,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总动向是喜人的,为今后探讨其实质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的总动态是:1、心律失常的治疗各地资料预示疗效是肯定的,只不过有高有低,平均有效率在70%以上,而心电图疗效在50%左右。但
1979年02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成忠;
<正>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冠状动脉疾患与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其病理基础基本相同,可谓一元多向性疾病。故冠脉循环功能不全与脑卒中可同时或先后发生,而且互相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与予后关系密切。据 Kuller 的统计资料用内科方法治疗的脑卒中病人5年存活率:无心脏病和高血压者为60%,有心脏病无高血压者为55%,无心脏病但有高血压者为40%,有心脏病又有高血压者为47%。Hαss氏的资料,脑缺血性疾病外科治疗及抗凝治疗发生合并症的机会,有心脏病者较无心脏病者增加20%。故临床上深入了解脑卒中与心卒中的关系,对病人的治疗和予后的估
1979年02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秀田;
<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αtedintracasculas cauguIation)〈下简称DIC〉,乃是许多疾病中可以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在微循环内(尤其是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旦白沉,积形成弥散性微血栓,由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循环系统及其有关脏器的功能发生障碍,其后果十分严重,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多会引起死亡。近几年来有关 DIC 的发病诱因、发病原理、诊断和治疗等知识已被临床工作者所熟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诊断和治疗条件及临床经验的限制,特别是原发病危重的患者,疗效颇不满意,死亡率仍然很高。
1979年02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祖淮;
<正>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内注射、外切内扎法治疗了102例痔核,其中单纯内痔28例、混合痔44例、内痔合并肛瘘18例、内痔合并肛裂12例。病程最短一年,个别长达26年之久,多为30—50岁的农工。内注射药物配制如下:氯化纳8克、明矾5克,笨甲醇2毫升,甘油50毫升,石碳酸3毫升,枸橡酸钠1.5克,上药加蒸溜水至100毫升后滤纸过滤,密封高压消毒备用。内注射法:适用于内痔,注射前令患者排尽大便,取屈膝侧卧位,洁尔灭消毒肛周,奴
1979年02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明信;
<正> 癌“多中心性”起源,已被国内外许多人研究确认,其发生率高达93%(引自1)。我们也见过宫颈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肺癌的“多中心性”起源。李氏综述文献,提及癌“多中心性”起源涉及到多数系统的器管,但未指出甲状腺癌的“多中心性”起源。我们在75年4—8月间,连续见到两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中心性”起源例,并随访至今,报告如下。例1、薄××,男性,35岁,职工,住院号168296。右颈部肿块2年余,无何不适,无明显增大,曾在门诊诊为“淋巴结结核”,75年4月19日因患兰尾炎住院。体检:右胸锁乳突肌前缘有一核桃大肿块,中等硬,活动,无压痛,甲状腺不大,无肿
1979年0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斯锡;
<正> 我院最近发现二例胃平滑肌瘤。例一:徐××,女性,45岁,汉族,住院号:192927,病理号:78——1795。主诉:上腹部不适,反酸两年,加重半月。现病史:76年开始上腹部下坠,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饭后2——3小时发作,持续约半小时,进食后缓解。于77年9月突然感胃内不适吐鲜血8次,后又吐咖啡样血块约“一脸盆”。经单位对症治疗后转某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住院一月。曾作。钡餐检查疑有“胃肿瘤”转我院。既往史:平素健康。查体:发育正常,营养尚可,呈慢性病容,除左上腹轻度压痛外,余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查检:血象正常,血型:“B”,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1979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